OpenStack是私有云赛场的老手,拥有7年竞赛经验,在过去的多场比试中获得过“最佳新云奖”、“最佳人气云”、“高性价比私有云”等多项大奖;而今天赛场上的另一位选手也毫不示弱,虽然它只有3年开源经验,但可是在谷歌经历了十年严苛训练的种子选手。这场比试的结果如何,你有一个预测了吗?let's get reasy to rumble!Boxing!!
早在两年前,国外OpenStack技术就出现了明显的下滑趋势,很多相关企业关门大吉。而截至去年,国内的OpenStack却依旧生机盎然,无数创业企业都凭借OpenStack成功融资千万,走上了人生巅峰。
但是,任何一个对这个行业保持高度警觉的人都会发现:一方面OpenStack的整体热度大幅衰退;另一方面,新技术仍在不断涌现,直到K8s(以下称Kubernetes)出现,整个私有云市场似乎发生了一些巨大的变化。今天笔者就要与大家聊聊OpenStack那些事儿,聊聊Kubernetes与私有云的未来趋势。
2七年之痒:谁在为OpenStack唱挽歌
七年之痒:是谁在为OpenStack唱挽歌
七年前,美国宇航局(NASA)和Rackspace合作研发了一款与计算行业软件,该软件以Apache授权条款授权2.0,形成了一个开源的自由软件项目。这便是OpenStack。从OpenStack的诞生就可以看出,其最初只是为了美国宇航局(Nebula运算平台)等官方和版官方机构提供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的软件,而其开源的特点让任何人都可以自行创建和提供云计算服务,这对于企业创建防火墙内私有云提供了有力的支持。
OpenStack与应用等相关关系
而在这个开源架构正式发布后的第二年的7月,戴尔就推出了基于OpenStack的参考架构,戴尔PowerEdge C系列服务器为云计算(C即Cloud的缩写)和Croebar软件为其提供支持。同样在一年内宣布支持OpenStack的还有思科、微软、Ubuntu等企业/系统。截至目前,无论是芯片厂商英特尔和AMD还是ICT解决方案提供商惠普戴尔,都已经成为OpenStack的簇拥(其中惠普云、AT&T的“Cloud Architect”与NASA一样,都已经是OpenStack大型用户)。
从2010年到现在,恰好7年的时间。这七年的时间OpenStack已经成为业界公认的最成功的开源项目之一,成为有史以来最大的开放性开源平台。OpenStack取得的成就可以说是举世瞩目的。而中国对OpenStack的反应强度依然是让人惊诧的。
OpenStack现状(图片来自OpenStack官网)
2017年,OpenStack基金会成员数量翻倍,从去年7月份的4万,增长至8万,中国贡献力度极大。其中OpenStack白金和黄金会员作为整个社区和项目中贡献最大的成员,今年总共增加8席,其中5席来自中国。
3盛于国外:中国的OpenStack之路
OpenStack取得如此成绩主要失去技术优势与开源特点铸就的。当几乎所有企业都在追求数字换转型时,OpenStack提供了一条快捷化上云的捷径。毫无疑问,OpenStack具有成本低、效率高、快速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优势。正是因为这些优势,国内依托OpenStack成立的初创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。
OpenStack发展迅速
而事实上,中国的OpenStack步伐与全球步伐有着明显的不一致。正如笔者在文章开头提到的那样,在过去一两年内,国外部分OpenStack开始呈现颓势,但中国却有很多企业凭借OpenStack走向“人生巅峰”。这主要是由于国内对信息安全的特殊需求导致的。
简单来说,一方面中国政府十分支持企业和个人积极参与到这样的开源组织中,提升创新力,参与制定标准,进而掌握更多话语权;另一方面OpenStack开源的特点符合国内对“自主可控”的高要求。
最赚钱的是OpenStack“培训班”
福祸相依,OpenStack有着灵活性等先天优势,但也有着很多缺点,大多数OpenStack爱好者都表示踩过这些坑,而且有些坑真的很深,深到砸进去一个项目组持续的不眠不休几晚也出不来,深到砸进去几个初创公司……
要想成为百年企业一定需要一个成熟的商业模式,而一个产品要想不断成长,获得一席之地也需要将技术产品化, 甚至商业化。而这两点对于OpenStack而言都是太难,大规模网络支持和专业数据库能力的缺乏让OpenStack离大规模产品化、商业化道路越来越远。
而在2017年的OpenStack峰会上,来自谷歌的Kubernetes几乎抢尽了风头。
4谷歌的Kubernetes:是入侵者还是拯救者
Kubernetes:是入侵者还是拯救者
容器技术的出现比OpenStack晚了四年(从2014年6月9日,Docker团队发布Docker 1.0版),但是从Docker技术出现/开源之后,很快就席卷全球。而随着Docker从开源技术转向一个商业平台,并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了2.25亿美元,Docker这个“前”容器代名词似乎逐渐远离了广大程序员群体,而此时(2015年),Kubernetes的出现完美的承接了这些技术“空窗期”的人。
Kubernetes,也可称为K8s。是一个开源的、可扩展的、可以实现自动部署和管理容器化(containerized)应用程序(包括Docker)的工具。它最初由谷歌设计研发,并捐赠给Cloud Native Computing Foundation(云原生计算基金会,以下简称CNCF)来使用。根据维基百科的解释,Kubernetes旨在提供“跨主机集群的自动部署、扩展以及运行应用程序容器的平台”。也有人将其看作是基于容器技术的mini-PaaS平台。
如果你仔细观察Kubernetes的图标的话,就会发现这个logo很像是一个舵盘。事实上,Kubernetes这个名字起源于古希腊,原意是舵手,或许谷歌起这个名字就是表达了自己希望在互联网、 云计算下一个信息技术革命中处于掌舵人的地位。
而从Kubernetes现在的发展来看,一切一如谷歌的预期。在过去的几个月时间内,掌管Kubernetes的CNCF就获得了包括微软、AWS、阿里云、Oracle和VMware等企业的支持。
Kubernetes关注度快速提升
CNCF 的执行董事 Dan Kohn 一语道破: 现在企业都期望以云原生的方式来运行这些容器化的应用程序。或者说,在这场开源的容器大战中,每个企业都想掌握主动权,希望在Kubernetes和其他云原生技术相关的开发中掌握发言权。
5Kubernetes应用与未来
而京东在2016年底就从OpenStack切换到Kubernetes。从OpenStack+nova-docker的架构转移到了Kubernetes平台上,实现了部署的CI/CD全流程,提供了从日志、监控、排障到终端、编排的一站式功能,提升了灵活性,真正实现了开箱即用。京东基础平台部技术总监鲍永成表示:“Kubernetes方案与OpenStack方案相比,架构更为简洁。OpenStack整体运营成本较高……与之相比,Kubernetes的组件较少,功能清晰。”
同样选择从OpenStack切换到Kubernetes企业还有全球最大的网络交易平台之一ebay。这家原本被定位在OpenStack最成功的大型部署案例的公司,如今也在悄悄上线Kubernetes容器管理解决方案。
OpenStack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,而同样作为开源应用的Kubernetes或许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。不同于由于OpenStack的野蛮生长导致的缺乏标准,Kubernetes最初就被谷歌开放到CNCF基金会便有了一定的标准,尽管不同的企业依然会生出不同的枝丫,但也必定是在同一棵书上的枝丫,依然可以拼接为一个完整的生态。
Kubernetes和容器技术的流行让DevOps、云原生都有了滋生的平台,而Kubernetes也确降低了应用开发者对基础架构和运维团队的依赖,能够为应用开发者提供强大的工具来编排无状态的 Docker 容器。
可以说,Kubernetes成为了一种改变人的技术,而这种改变人类工作方式的技术远比技术本身要重要的多。未来,Kubernetes在CNCF的标准下将逐步走向成熟,并在云计算、人工智能(跨多台机器管理AI)方面得到更广阔的成长空间。
6私有云未来何在?
私有云未来何在?
云计算从出现到现在已经走过了十余年的历史,目前最受到广泛认同的就是混合云计算,即公有云与私有云混合而成。如今,公有云市场已经相对成熟,而私有云仍处在剧烈动荡与成长期。未来私有云将向何处发展,成为业内普遍关注的问题。
很多私有云提供商很好奇:为什么很多客户不愿意再为OpenStack买单,开始喜欢更年轻的Kubernetes了呢?原因很简单:私有云用户买的不是某个技术,更不是很难找到运维人才的新技术,而希望直接获得一个成熟的产品。所以我们常说,公有云要服务,私有云要产品,对私有云来说,产品的可靠性比噱头要重要得多。
对于云计算而言,越来越丰富的技术涌现,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云计算行业,增加了可能性、可靠性。新技术的出现常常让人怀疑,是不是旧的技术就要消失了?
容器技术
答案通常是否定的。这就像是Docker等容器技术出现时,人们怀疑VMware的虚拟机就要消失了,毕竟容器具有灵活、轻量、高性价比等优势,但事实证明,二者更多的是互补关系,对于Kubernetes的崛起也是如此。虽然ebay等公司开始用Kubernetes替代OpenStack,但是他们也表示OpenStack将长期存在于自身的基础架构之中。